9月6日,连日的秋雨收住,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大门前的那棵焦桐枝叶清新、绿意润眼,在阳光里越发显得挺拔。
一棵树,一个学院,无不因一个人的精神而立,从全国各地会聚于此的学员们无不为他的精神而来。数字最能说明焦裕禄精神的巨大引力:今年上半年,焦裕禄干部学院承接包括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国资委在内的培训班次272个,参加学员17029人。
中原大地,从来都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这片热土上诞生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交相辉映,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原红色精神谱系映照出最清晰最鲜明的理念——为了人民。
一则寓言,一种精神,传承千年,历久弥新。作为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济源人民将其融入了发展之魂。
人口少、地域小、资源少的济源,为了甩掉难挨的日子,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精神苦干实干,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今年一季度,济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5%,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济源人常说:“智叟不智站着看,愚公不愚埋头干。”由县到市,再到全国首个在全域建设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愚公移山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济源发展的“智”和“志”。
入了秋,新县田铺大塆反而更热闹,游客、村民的笑声回响在青山绿水间。去年,这里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多万元。
大别山,一座革命的山、红色的山、英雄的山,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在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伟大功勋,做出了巨大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大别山精神。
如今,传承大别山精神,这里的人民依托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两大资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
在巍巍太行山东麓,有一条盘旋山腰的流动“天河”,那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为结束十年九旱的历史,十万林县儿女在壁立万仞、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铸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
林州人民有志气,从此“治山山变样、治水水长流、治穷穷变富”,一口气谱写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壮丽篇章,冲进了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的行列。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50多年过去,焦裕禄奋斗过的“此水此山此地”,已是日月换新天:2017年3月,兰考在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脱贫摘帽;今日的兰考,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009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到河南考察调研,他登高望远,擘画全局,念兹在兹,期许殷殷。河南人民牢记嘱托,传承光辉灿烂的红色精神,描绘更加出彩的中原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红色精神,滋养中原。对河南来说,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
9月4日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开封籍画家杨志峰通过微信传来了他正在创作开封段黄河画作的场景。这位无偿捐赠120幅国画精品,筹资1200余万元用于河南扶贫事业的年轻人,又说出了一个新目标:融红色精神于手中的画笔,画滔滔黄河奔腾不息,画乡村振兴奋斗不止,今年年底时到焦裕禄干部学院举办一场画展,展示高质量发展的新河南!(记者 阙爱民 龚砚庆 实习生 胡瑞)
责任编辑:王喆